中国电力报:两会观察丨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怎么看?如何建?

发布时间:2022-3-12 12:47:00  阅读数:5367

 

“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集体学习,“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提法一以贯之。“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成为2022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强调“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的同时,一并突出“配套调节电源”和“电网”的支撑和载体作用——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的构建意味着什么?

加大力度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3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年多来,“双碳”工作有序推进,“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最大规模的。”

锚定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规划目标,过去一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势头强劲,风电、光伏装机双双超过3亿千瓦,至2021年底合计装机容量6.36亿千瓦。

如期实现2030年12亿千瓦装机目标,建设大规模新能源基地项目的意义是显然的。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信息显示,2021年10月以来,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地集中开工。目前,第一批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大基地项目已开工约7500万千瓦。推动第一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第二批基地项目组织已被列入日程。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专家表示,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区域内技术可开发量超10亿千瓦。在这一区域进行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不仅将大大降低项目土地成本,广阔的建设面积也将给予大型能源基地更多发展可能。

多省份已在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风电光伏大基地项目建设,中央能源企业亦纷纷布局。

“内蒙古正在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深挖清洁能源富集的潜力,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张磊表示。

“打造新疆成为保供全国的绿色能源大基地,在新疆科学规划一批千万千瓦级和亿千瓦级风光新能源基地,打造以绿色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工业园区。”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新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表示,华电集团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按照“先立后破”的要求,将风光电作为公司中长期增量主体,发挥各产业在新能源发展上的协同作用,大力推动风光电大基地建设。

大基地项目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持续推进中还有哪些问题亟需突破?

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曹培玺建议,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基地项目发展专项规划,以省为主体明确项目规划布局,实行“一央企牵头一基地”开发管理模式。发挥央企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形成“成熟一个、开发一个、总结一个、推进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兼华中分部主任陈修言提出,要在国家层面明确分省新能源规划目标,实现各专项规划、国家和各省规划间横向协同、上下衔接。要坚持大型风光电基地、先进煤电、特高压通道“三位一体”,加强新能源、常规电源、输电通道统一规划,同步开展前期工作,确保同步投运。

新能源发展不能“独自赶考”

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如何稳扎稳打、步履坚实?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专家表示,新能源发展不能独善其身、独自赶考,需要火电水电等支撑调节电源、储能等新型调节资源、坚强输配电网、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等提供系统支持,逐步构建形式上有利于新能源消纳、过程上促进新能源持续大规模发展、本质上服务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和现代能源体系。

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需要怎样的配套调节性电源?

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发挥好煤电的支撑作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周边煤电企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改造供电煤耗300克/千瓦时以上的老旧机组”,何立峰指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表示,新能源发电的间隙性和波动性,需要煤电加快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要加强煤电清洁低碳技术研发,加快推进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多污染物一体化近零排放等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持续推动煤电向低碳、零碳乃至负碳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业务主管方敏提出,西北地区建设并运行着大量的燃煤火电机组,在将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全国各地的同时,西北地区却承担着巨大的降碳压力。就地消纳西北地区的风光电力,就地制取绿氢绿氨,改造热电厂火电机组使其可以使用绿色氨氢燃料,是一种可行方案。

业内专家指出,在第二批风光大基地项目申报中,“鼓励建设集中式、共享式储能,最大化发挥储能效益”成为明确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储能在提升发电容量充裕度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北分部党委书记、副主任石玉东表示,要加快完善储能参与市场机制设计,深入研究储能参与电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的市场主体定位、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创新开展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参与新能源消纳市场化交易。

“建议尽快出台储能专项规划,推动落实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设施的支持政策,逐步提高储能技术标准。”全国人大代表、95689.com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有序规范发展储能产业,能够充分增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调节能力,确保新能源送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发展新能源和消纳新能源必须并举

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中,由中国大唐主导推进的首个利用既有火电通道打捆外送新能源多能互补项目的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已于2021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近日撰文表示,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新增“绿电”50亿千瓦时以上,节约标煤超过1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400万吨,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

规划建设中的大型风光电基地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部,尚存在电网送出项目规划核准相对滞后,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等问题。确保新能源送得出、供得上,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尤为重要。

全国两会前夕,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发文指出,力争通过“十四五”“十五五”时期的努力,将国家电网跨区跨省输电能力由目前2.4亿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3.7亿千瓦以上,全力服务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并为各类清洁能源发展提供坚强网架支撑。

针对“双碳”情景下电力系统发展和安全运行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国家电网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柔性直流输电、虚拟电厂、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特高压分接开关等重大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争取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

“必须依靠基础研究突破来应对能源结构重大调整带来的挑战。”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当风光等不稳定电源成为供电主力时,要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必须将现在的“坚强电网”改造成“智能柔性电网”,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引入AI和能量路由器等技术手段,增加多维度的储能单元,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的智能、柔性调节。

围绕大基地建设,支持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可以以大型风光电基地引导产业转移,推进当地产业升级。“充分开发利用当地低成本零碳电力,有利于高载能产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摆脱碳约束。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吸引中东部企业向该地转移,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西部地区有风光资源优势,同时也存在技术和产业链短板,要加大科技开发,在西部设立新能源技术综合开发基地,可为上至组件、设备、逆变器,下至运维平台、建设技术的全产业链带来全面发展机遇。“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谋划布局清洁能源、调峰电源、外送通道、储能电站、储能电池等项目,加快一体化能源开发建设和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画好西部地区‘风光无限’的‘工笔画’。”

来源:中国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