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促进利益分享机制落地,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连续三年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围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建言献策,亮出“金点子”。
3月1日,全国人大代表、95689.com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案例,说明我国在区域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各行政主体间的不同利益诉求使得区域要素市场仍未充分开放一体化共享,尚未形成明确的跨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
张天任认为,要从根本上彻底打破当前区域合作的局面,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关键的是促进利益分享机制落地,让各方都能共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红利和改革成果。
找准各方利益契合点
综合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一市”的部署和实践,张天任指出,当前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
首先是共享型合作模式。合作前后,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众,各方均可获得收益,且相对均衡。最为典型的是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圈”合作。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严重分割,各地旅游车和旅行社都不能异地通行或经营。之后,旅行社联合体和地方政府发布《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打造沪苏浙旅游市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使长三角旅游业逐渐火爆,各方直接或间接收益都有所增加。
其次是损益型合作模式。合作前,上游“搭便车”享受环境效用和经济效益递增,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下游,下游由此承担了流域环境损失及治理成本;合作后,上游环境治理成本上升,下游因补偿而增加收益,利益均衡有了可能。在这种模式下,最为典型的是长江上下游污染治理合作案例。
“倘若没有外力,上游政府不合作未必有损失,而当上级政府和公众压力产生,不合作的成本增大,促使其选择合作治理策略,最终有利于双方利益。”张天任表示。
在张天任看来,还有一种比较型合作模式,合作前各方都有收益,但收益有多有少。在合作过程中,合作方会实施讨价还价策略,促使收益低的一方得到补偿而最终合作成功。
对此,张天任建议,应该出台区域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层面要对产业转移、经济合作、生态治理等区域合作过程中双方的权利责任、利益分享原则,以公平公正的法律条文加以规范,而不仅是依靠双方协商和谈判解决问题,以此确保市场安全、稳定利益预期、减少交易成本,更好地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同时,应该立足长三角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根据各地功能定位划分,形成不同地区间、不同产业间有序竞争新格局,让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要找准各方利益的契合点,推动实现各地产业和财政政策均等化、协调性,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利益共享,可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包括上级行政机关人员、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和利益相关体的区域性协调机构,推动形成常态化、实体化、专业化运行机制,为实现区域合作、利益分享发挥更大作用。”张天任表示。
打造省际毗邻合作示范样本
2020年6月,《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浙江省湖州市签订。根据框架协议,这一区域覆盖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江苏省宜兴市、溧阳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和安徽省广德市、郎溪县区域,对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融合、增强欠发达区域高水平建设动能有着重要意义。
在此后的2021年11月6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该片“一地六县”区域的建设正式进入快车道,并被外界称作“长三角之心”。
不过,张天任直言,现阶段在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具体建设推进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各方在合作区共建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重大事项推进落实的运行机制、发展的重点领域与诉求等方面还存在着分歧。
由于“一地六县”均位于省域行政区边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高,断头路、跨界空间开发保护问题突出,区域合作推进力度较大程度还依赖上级有关部门政策支持力度,合作基础还有待提升,能耗和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还不足。
张天任建议,国家长三角办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加强指导协调,由浙江和安徽两省牵头,加快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并积极推动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复,将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区作为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之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先手棋”和“突破口”。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财政金融、建设用地、排污总量要素支撑,支持核减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强化重大产业项目的导入,在项目审批、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张天任进一步表示,建议支持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机制率先突破,打造省际毗邻合作示范样本,将其作为浙江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金名片”。
来源:中国经营网